日本战国时期,骑兵在作战时身后为什么背着一个红色大口袋
凡看过日本大河剧或战国剧的朋友一定会见到这么一个场面:在双方发生战争时,有一种特殊的骑兵或者步兵,他们在身后背着一个红色或者其他颜色的“大口袋”,这个大口袋看上去非常臃肿庞大,就跟里面灌了气一样。骑兵骑在马上还好一些,而矮小的步兵背着这玩意冲锋则显得有些滑稽。这种“大口袋”叫做“母衣众”(日语:母衣眾)。而背着这种“母衣众”的步兵或骑兵,被称为“母衣武者”。不要小看了这“母衣武者”,这些都是整个队伍中的精锐,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背上这个“大口袋”。相传“母衣众”最早起源与日本平安时代,当时的武士和骑兵拥有一种叫做“悬保侣”的辅助性防具,“悬保侣”类似于现在的披风,只不过要比披风小,以五颜六色的长布条组成。骑兵在作战时,打马飞驰,这种“悬保侣”随风飘扬,煞是好看。并且可以对射来的箭矢起到缓冲作用。而且“悬保侣”在混战时,还会起到干扰敌人瞄准和射箭的作用。因为日本平安时期还不时兴大规模兵团作战,因此短兵相接的事儿很少见。更多的时候是利用弓箭互相射击。而日本的弓箭射程又短,而且杀伤力不足,因此“悬保侣”起到了一定防护作用。不过这玩意儿随着战争的发展,被“母衣众”慢慢取代。因为战场上出现了变化,开始出现了阵法、阵型以及“足轻”(步兵),需要短兵作战。这时候“悬保侣”就真正成了累赘,只要被敌方的士兵拽住,披挂“悬保侣”的骑兵想跑都跑不了,直接被从马上拽下来,一枪刺死。因此,为了保命,这玩意就被取缔了。而随之产生的就是这个特殊的大口袋---母衣众。母衣众装备于铠甲后方,当武者骑马奔驰时会因为风灌进而膨胀,除了可以防避弓箭的攻击,也起到防寒效果。母衣武者除了作战之外,更主要的作用是奔驰于战场之间传达军令(如武田蜈蚣骑)。母衣一般长五尺八寸,颜色没有特殊定规。一般将军家的母衣,多为柴色。母衣的意思是“蓬”,日本人认为在身后背一个高高的“蓬”就可以防箭。在母衣武者中,最精锐的当属“赤母衣众”,就是身着红色母衣的部队,是从马军护卫中精选出来的精锐武士。日本战国时期,第六天魔王-织田信长手下就有红、黑两个母衣队伍,以此构成战斗力的核心。《太阁立志传》中著名的前田利家在织田信长时代,曾是“赤母衣众”的最勇猛者。河尻秀隆则为“黑母衣众”最勇猛者。一般来说只有身分地位相对比较高的武士才能用母衣,几乎各家的武士,都有在使用。织田信长又设立亲卫军“马廻”,如佐佐成政的黑母衣众和前田利家、金森长近的赤母衣众,是由部将(御马廻)率领的足轻众构成。而战国时期著名的“猴子”丰臣秀吉则设立黄母衣众,“乌龟”德川家康则喜欢用花纹母衣。
以中立的眼光,如何去评价二战里指挥硫磺岛战役的栗林中将(美日大战唯一一场美国损失大于日本的战役)
这个眼光没有办法中立,过多美化栗林忠道的军事能力是一种忘本和误读历史的行为,从1940年起栗林忠道就是侵华日军“驻蒙军”的重要将领,历任骑兵集团(师团级)第1和第2旅团长,是坚持绥远抗战的将军之大敌,在内蒙古地区曾经指挥日军骑兵部队疯狂围剿武装,这样一个日酋,有什么好值得吹捧的?(骑兵大佐时期的栗林忠道)1941年少将栗林忠道调任在广州组建的第23军参谋长,负责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入侵,该军司令官酒井隆在时正是“驻屯军”参谋长,在司令官田代皖一郎病重的情况下,实际是日军在华北制造事端的最高指挥官。这两个家伙搭档后指挥日军于12月底占领,在当地制造了很多惨案,考虑到日军参谋体系的独特性,栗林忠道对发生的和其他暴行难辞其咎。栗林忠道毕业于日本陆士26期和陆大35期,在昭和军阀中资历不深,1943年晋升中将回国就任近卫第2师团长(这个职务存疑,因为近卫第2师团很快调往太平洋战场)。1944年5月转任硫磺岛第109师团长,这是个在山西出现过的特设师团,硫磺岛是所谓“绝对国防圈”最北边的海上据点,靠近日本本土,在当时还是相对安全的,所以栗林忠道算不上什么重用。(怎么可能有大将领章照片?)结果美国人为了取得轰炸日本的前进基地,采用跳岛战术突然就杀到了硫磺岛,于是日军匆忙任命栗林忠道为“小笠原群岛”驻防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整合以109师团为基干的部队准备负隅顽抗。栗林忠道有个重要的优势,就是曾任驻美国和加拿大的武官,是日本中为数不多的“美国通”,对美军的作战和特点有一定研究。所以他弃用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死打硬拼的二杆子战术,给美军造成了较大伤亡。硫磺岛战役从1945年2月19日开打,美军原定在五天内拿下这座弹丸小岛,结果整整打了36天,仅美国海军就消耗舰炮炮弹14000吨共30余万发。登陆部队伤亡占第5两栖军总人数的30%,其中陆战3师的战斗人员伤亡60%,而陆战4师、陆战5师的伤亡率更是高达75%。不过硫磺岛如此难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单单是垂死挣扎的日军如何疯狂,研读战史需要全面而精准。(栗林忠道剧照)硫磺岛日军拥有非常强大的炮兵火力以日军“小笠原兵团”的部队数量来看,也就是一个甲种师团的兵力(陆军15000多,海军战斗兵7300多),但是却拥有75毫米口径以上的大口径火炮361门,另有94门高射炮、70门火箭炮、33门海军炮,以及速射炮、迫击炮和高射机枪等大批武器。熟悉二战日军编制的答友应该清楚,这几乎是四到五个野战重炮旅团的配置,所以岛上的日军火力非常强大。举个对比的例子,1939年打一个南昌战役,面对20多万才纠集了200多门大口径火炮。日军还拥有一个23辆坦克的战车联队,并且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修筑了坚固的地下工事,每个工事都有多个出口,比较大的暗堡甚至可以容下两个中队300到400人,仅地下通道就长达27000米,用以连接所有的地下工事。众所周知,挖地洞防守的抵抗能力是非常顽强的,1944年的滇西松山战役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并非栗林忠道所独创。(栗林忠道在广州23军司令部)美军对日军突然改变打法一时不太适应。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攻击四步曲是:飞机炸、舰炮轰、炮兵射、步兵冲,这套一成不变的战术早已经被摸透了,因此当美军进行前三项“工作”时,日军步兵都躲在地下工事和岩石掩体中损失轻微,而当美国大兵冲上来的时候,四面八方都有日本人的子弹飞来。栗林忠道一改日军在塞班岛等地实施的反登陆战术,绝不与美军死拼和争夺滩头阵地,直到美军步兵深入岛上距离500米时才开火,大量杀伤美军有生力量。栗林忠道运用了近距射击、机动防御、埋伏诱伏等战术,还严禁日军进行“传统节目”冲锋,号召每一个少要杀死十个美国大兵,这样的打法完全出乎美军预料,所以战役初期美国海军陆战队有点懵圈不知道怎么玩了,进展非常缓慢。其实,有塞班岛反击三天伤亡30000人的教训,日本人再一根筋也会进行变通,不是栗林忠道如何高明,实在是美国人把日本人当成不会拐弯跑的野猪了,过于轻敌。(硫磺岛家书电影剧照)日军在战场上的死亡人数仍然远高于美军。别被伤亡数字所迷惑了,伤亡不等于都是尸体,硫磺岛战役日军被击毙22700余人(被俘1000余人),而美军阵亡仅为6800余人,但是美军负伤较多达到21800多人,因此在伤亡总数上确实超过了日军,也是太平洋战场上唯一的一次。同样是陆空绝对优势的火力,松山战役的阵亡数字是日军的六倍多,所以这一仗美军并不算太丢人。日本本土空中支援分散了美军海空火力。硫磺岛在行政上是归东京管辖的,可见距离日本本土之近,日本关西地区各机场的“神风敢死队”直接威胁着美军舰队,因此必须首先使用舰载航空兵对上述机场进行压制,如此造成美国海军每艘航母上只有30架轰炸机和鱼雷机,其余全部得搭载战斗机。其后果是用于硫磺岛的轰炸力量略显薄弱,没有很好的支援地面部队的进攻。(栗林忠道剧照)美军情报分析失误也是损失惨重的原因。早在硫磺岛战役开始前几个月,美军第7航空队就出动侦察机进行航拍,后来又以很低的高度冒险对硫磺岛实施了侦察,照片被转送到太平洋舰队的联合情报中心进行分析,然而遗憾的是,此时的情报中心却缺乏有经验的情报分析员对这些重要照片进行分析研究,因为刚刚在关岛成立的高级情报中心调走了联合情报中心所有有经验的照片分析人员。由此造成美军情报部门严重低估了硫磺岛防守日军的人数、武器配备以及防御工事的水准,使美军上下充满乐观的情绪,也为美军后来付出惨重的代价埋下了伏笔。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硫磺岛战役美军损失惨重的几个因素中,栗林忠道的战术正确仅占区区一条,并不是什么所谓的战术大师,更多的还是美军方面自己的问题。打到最后,已经晋升陆军大将的栗林还是走了老路,率领350多名残余兵发起性冲锋,偷袭了美军营地后遭到追杀,最终剖腹自尽。(栗林忠道在硫磺岛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