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埋藏着什么宝贝
秦始皇陵地下埋藏着什么?我想很多人对此都很感兴趣。包掴很多的考古学家。但是文物局在短期之内都不会对秦始皇陵主陵进行挖掘。我们只好从史书上的记载来寻找一下答案。秦始皇陵园内的其它遗迹、遗物鱼池建筑遗址位于始皇陵北侧,距陵园外城北垣约1.3公里。 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如今这里有断续相连的夯土墙垣,东西长400米,南北宽近200米,残高2~4米,以及多处房屋建筑基址、排水管道、水井、灰坑等大量遗迹。遗址的地面上堆积着大量的残砖碎瓦。历年来在这里陆续发现了近千件铜、铁。 陶等各类遗物。其中铜质遗物有刀、戈、矛、半两钱等,铁器有斧、铧、铲、刀、锸。陶器中除钵、罐、瓮等生活器皿外,主要的是带各种图案花纹的方砖、瓦当、下水道、筒瓦、板瓦等。特别引人瞩目的是出土了大批陶文。陶文的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带有官署名和人名的,如“左司空尚”、“右司空”、“北司”、“宫水”等。 此类陶文在始皇陵园的各个建筑遗址出土的瓦上都有发现。带有此类陶文印记的瓦都是秦中央官署制陶作坊的产品。另一类陶文是在人名前冠以县邑名,如“好?工伙”、“美阳工苍”、“宜阳工成”、“乌氏工昌”、“临晋”、“杜建”、“蓝田工癸”等,带有此类陶文印记的砖瓦,说明它是由各地的陶工烧造的。 秦王朝为了适应陵园大规模建筑急需用大量的砖瓦,从各县邑征调了大批的陶工集中于始皇陵附近,设立窑场烧造砖瓦。征调来的各县邑的陶工烧造的砖瓦,分别打上各自的印记,以便考核其工作业绩。这就是古代“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制度的真实写照。修建始皇陵的工程浩大,参加的人达数十万,修建的时间前后共30余年。 鱼池遗址可能为建陵时官员的官邸。陪葬坑、陪葬墓和其他遗迹古人认为死后灵魂不灭,所以他们根据“事死如事生”的原则来安排丧事,地下的一切都要与活着的时候相类。因此,人死后埋葬要备棺椁,办衣裘,置鼎簋尊壶酒食之具和钟鼓编磐之属。另外,还要陪葬车马及侍从,《吕氏春秋·节丧》说:“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 夫玩好、货宝、钟、鼎、壶、鉴、舆、马、衣、被、戈、剑不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身为封建王朝的皇帝——秦始皇的陪葬物更是超越前代。根据目前考古勘探发现的情况来看,秦始皇生前一切享用的东西在陵园内应有尽有。他的灵魂要和生前一样出游,于是就陪葬车马仪仗,其中更有珍贵的铜车马。 生前有供他游猎的上林苑,于是陵园内就有象征着上林苑的珍禽异兽坑;他生前居住的咸阳城有大批守卫,死后就以八千兵马俑来守卫他的地下王国;咸阳城内有许多养马场,养有大量供御用的骏马,于是陵园内就有大量马厩坑,数百匹骏马为其陪葬。所有的这一切在冥冥中昭示着秦始皇依然是地下王朝的至高统治者。 马厩坑在秦始皇陵园范围内,目前已发现用真马陪葬的马厩坑两处:一处位于始皇陵东侧的上焦村一带;另一处位于始皇陵西侧内外城垣之间。上焦村一带的马厩坑已发现98座。这些坑有序地作南北向三行密集排列。坑内有的埋着一匹马,有的埋着一个跽坐的陶俑,有的俑、马同坑。 所有的坑均东西向,马头面西,陶俑多数面东。马的骨骼基本完整,有的置于长方盒状的木椁内,当是杀死后埋入的。而大量的马是活埋的,有的马腿部被麻绳捆扎,四肢作挣扎状;有的马的四条腿分别置于四个深洞内。马头的前边放有陶盆、陶罐。陶盆内盛�� �谷子、秸草,说明陶盆是放饲料的马槽,陶罐盛水用以饮马。 坑里坐有一个跽坐俑,俑前放有陶灯、铁镰或铁斧、铁锸等物。马厩坑出土的器物上有的有刻划文字,如“中厩”、“宫厩”、“小厩”、“左厩”、“左厩容八斗”、“大厩四斗三升”等。秦始皇陵西侧内外城垣之间的马厩坑,平面呈曲尺形。坑长200多米,宽9米有余,距现地表深约4米。 三匹马一组置于方盒状的木椁内,一组组的密集排列。此坑内埋的马有数百匹,骨胳基本完整。马的四肢作跪卧状,在一匹马的口内发现铜刀一把,说明马是杀死后埋入的。在此马厩坑的试掘方内还出土身高1.8~1.9米的陶俑,当是饲养马的仆役。上述马厩坑象征着秦王朝的厩苑,马是宫廷的苑马,陶俑即皇家厩苑内养马的仆役。 珍禽异兽坑在秦始皇陵西侧内外城垣间还发现陪葬坑31座,分作南北向的三行排列。东西两行为跽坐俑坑,每座坑内有跽坐俑一个。中间一行为瓦棺葬坑,从已试掘的四个坑获知:每座坑内有瓦棺一具,瓦棺口大底小,口部长99~101厘米,宽45厘米,底部长93~95厘米,宽43厘米,通高54~56厘米。 瓦棺的兽骨经鉴定为鹿、鹿类的食草动物,动物的头前有陶钵,用以盛饲料。颈部有铜环,说明原来颈部系有绳索。踢坐桶高68~73厘米,俑前放置陶盆或陶罐,他们是饲养珍禽异兽的仆役。陪葬墓在秦始皇陵园内发现有许多陪葬墓,它们主要分布于三个地区:一在内城;二在陵园西边的内外城垣之间;三在外城垣外的东侧。 内城垣内的陪葬墓,主要集中于内城北部东侧,现已发现中、小型墓葬28座,大致作南北向三行排列,墓的形制有“甲”字形,也有竖穴洞室墓。均为南北向,墓道在北边。另外,陵墓封土的西侧,也发现一中等的甲字形墓。墓呈东西向,斜坡形墓道在西边。墓室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4.5米,距现地表深6.2米。 从墓室内探出红色漆皮、板灰等遗迹。始皇陵的内城和外城的西垣之间,有一片小型墓葬,目前已发现48座。第三个陪葬墓区位于始皇陵东侧,西距始皇陵外城东墙约350米。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处发现墓葬17座。均为东西向,南北成一字形排列,己发掘的8座墓的形制可分为两种:一些是带有斜坡墓道的方室土圹墓,土圹一边有壁龛或耳室,土圹墓室中放置棺椁,壁龛耳室内放陪葬器物;另一种是带斜坡道的方圹洞室墓,土洞内放棺椁,墓室一边有壁龛,内放陪葬器物。 墓内的葬具,有6座为一棺一椁、另2座仅有一椁,椁内未另置棺。8座墓内,除M18的棺椁内出一柄青铜短剑未见人骨架外,其余7座墓内各有人骨架一具,其中女性2人,男性5人,都是二三十岁的中青年人。他们的头、身和下肢多被肢解,身首异处。其中一个男尸的头上还插有一支铜镞,显然是被射杀的。 七人中只有一名女尸骨骼完整,但上下颚骨左右相错,似被缢杀而亡。这些墓的主人均死于非命,但是墓葬中的随葬品都比较多。8座墓内出土有金箔、银蟾蜍饰件、铜剑、铜带钩、铜铃、铜镜、玉璜、玉壁以及铁、陶、蚌、贝、骨等遗物约200件,另外还有漆器及丝绸残迹。 其中还出土两枚铜印,印文为“荣禄”、“阴”,应为墓主的私印。其中出土的一件银蟾蜍饰件上刻有“少府”二字,说明此器物为少府属下的官府手工业作坊制品。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看,这些墓葬可能是秦始皇的公子和公主。他们是宗室显贵,是胡亥的兄长、姐妹。虽然被杀,二世仍给他们以一定的礼遇,给予棺椁和陪葬器物。 防洪堤在骊山脚下有一条西南东北向的大堤,横亘在秦始皇陵与骊山之间� ��这就是号称“五岭”的秦陵防洪堤。秦始皇陵位于骊山北麓的洪积扇上。骊山层峦叠蟑,峰谷相间。山谷均呈南北向,每逢暴雨,即形成山洪顺谷口倾泻北注。始皇陵正和骊山北侧最大的峡谷——大水沟南北相对。 谷口宽数十米,山洪暴发,洪水卷着巨石、泥沙北泻。为了防止山洪冲击始皇陵,于是在骊山脚下筑起了防洪大堤,使“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注入渭河。这条大堤从骊山北麓的大水沟西边的山脚开始,至兵马俑坑东南面止,全长约3500米。现残存部分长约1000米,宽约40米,残高2~8米,堤身以土和砂石夯筑而成。 依靠这条长堤把大水沟以及大水沟以东相毗邻的几条山谷向北的流水拦住,使其折而向东北流,绕至鱼池流入渭河。这样就使始皇陵的封土堆、兵马俑坑和陵园里的一些地面建筑,以及各种陪葬坑、陪葬墓等,均免遭水患。石料加工场秦始皇陵园中不仅保留了许多的陵园建筑和陪葬坑,一些为修陵而设置的工场也在近年陆续被发现,其中有石料加工场和烧制砖瓦的窑场,始皇陵的石料加工场,位于始皇陵外城垣西侧北端。 遗址面积东西长1500余米,南北宽约500米。在此范围内,有石料堆放区、石料加工区以及房屋建筑区等。出有大量未曾加工过的石料,以及半成品和废品等,如石下水道、石渗井盖、石门墩、长方青石板,以及碎石渣等,这里还出土有铜矛、铜半两钱、铁锤、铁錾、铁铲、铁钩,以及铁锸、铁镰、铁削等工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土铁刑具10件,其中钳9件,桎1件。另外还出土有用以磨工具的磨石和陶罐、陶钵、陶盆、陶釜、陶瓮等生活器皿,以及残板瓦、筒瓦、瓦当等。历年来在始皇陵园的建筑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的石材,如门墩石、石门槛、下水道、砌门阶用的青石条、镶墙用的石板等。 史书记载始皇陵地宫“塞以文石”,说明地宫内亦用了不少的石材。上述石材都是出于石料加工场的产品。有的刻有文字,如内城西门出土的门槛石上刻“甲百”二字,有的门墩上刻有“右卯”,陵封土北侧一建筑基址上刻着几何形图案花纹的石板上有“秦第十八”的刻文。 秦始皇倾尽国家之力,以七十余万人历经几十年的时间,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雄伟陵墓,而他更是将当年所能掠到的奇珍异宝悉数带入地下,整个始皇陵园像一座地下文物宝库。近年来,以兵马俑的发现为契机,逐渐向世人揭开了秦始皇陵园神秘的面纱,数万件珍贵的历史文物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今后一定还会有更多的重要的遗迹发现。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任重而道远。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