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影视中有哪些镜头,让人们对实际的战斗产生误解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的父亲因工作原因与当地驻军的一个连长有些交集,而这个连长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亲历者,并且在这场战争中,他曾光荣负伤。
但在讲述他的负伤经历时,他所讲的内容格外的简单,甚至让周围看惯了港台枪战片的听众们大失所望,因为这位战斗英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受的伤。
按照这个回忆,当时他正跟随连队去攻占越军占领了一个高地,他端着五六式半自动步枪,一面开枪一面向高地的最顶峰发起冲击。紧接着自己的眼睛一黑,就啥也不知道了!
等醒来之后,他已经躺在后方的医院里,原来在之前的战斗中,他被敌人发射的一枚五六式自动步枪的子弹命中腹部,因此受伤昏迷失去了战斗力。
而听到他讲述的这段简单的经历时,旁边很多的听众都曾发出过这样的质疑:腹部中弹这只是轻伤啊?怎么会当场昏迷不醒被列到重伤里呢?
话说这帮听众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质疑?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当时他们所看到的各种枪战片里,腹部中弹通常只是轻伤中的轻伤。当事人不但不会失去战斗力,反而继续能持枪杀敌。
在很多枪战片中,尤其是早年的枪战片中,电影的主人公们经常会展现出这样一种状态:
1、脑袋挨了一枪,子弹通常只能打在头部的边缘,紧接着主人公往脑袋缠上一圈绷带就啥事没有了。
2、肩膀、胳膊、腹部中弹,主人公基本也啥事没有,除了表情方面装出一副中枪的痛苦,行动方面基本跟正常人一样。
3、即便是腿部中弹,主人公顶多行动迟缓一些,但仍然可以行动。
所以在众多的枪战片中,反面角色和他手下的小喽罗们基本挨上一枪就要盒饭,而我们的主人公连中多枪,到影片的结尾基本也不会危及生命。
可这到底是实际情况吗?答案当然不是!
头上挨了一枪,哪怕只打在头部的边缘,子弹也有很大的几率会击碎一块头骨,当事人基本就丧失意识了。
打中胳膊和腿,你的手臂和腿基本就丧失活动能力了,击中肩膀和腹部还能啥事没有?在真实的实战当中,倘若子弹命中这些位置,运气好的话,你还能丧失活动能力躺在地上等待救援,运气不好的话,可就真要一命呜呼了!
所以受枪战片的影响,很多人以为枪战就跟打游戏机一样,中了枪还能有血条保护,中了N枪也许才会game over。但实际上,你一旦上了战场,留给你的机会也许就只有那么一颗子弹。
这也是90年代中期,美国好莱坞大片《盗火线》能够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因为这部电影当中的枪战场面几乎是以实战为标准。
1、在那场最经典的抢劫银行的战斗中,擅长的克里斯被男主人公汉纳用自动步枪一枪命中肩膀,当场丧失战斗力并倒在地上,最后靠着反面男一号麦考利的拼死救助,才将他扛出交战区。
2、电影的最后,汉纳与麦考利的大决战,不同于众多枪战片,双方会打上半天也不分胜负。这场最后的决战,双方只用了两枪就解决战斗——汉纳在机场周围搜索麦考利,发现目标后直接两枪结束了整个故事。
而我们的反面男一号麦考利,他被对手用手枪首先击中胸膛直接丧失了反击的能力,随后又挨了一枪直接送到了性命!
这才是真实的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