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2 00:41:05作者:cxkdie
《对不起,我无敌了十亿年》
二者都是唐代大书家,受到后期书家的推崇,习字者可作为楷模,孰轻孰重,孰先孰后,或一起练习,都无不可。习字者可据自己的嗜好,自由选择,初学者亦如此,这没有硬性规定,自己认为那种容易就从那种入手。至于习有所成者,更不可拘泥,从心所欲,但不可逾矩,别画虎不成反类犬。最终者,必须脱帖,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写出自己的风格来。
诗词界谁是用典高手?哪些诗词是用典佳作?
题主好,野狐很乐意回答你这个问题。
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说,古代诗词大家几乎都是用典高手,在他们的一些诗词中常会有很妙的用典案例。
用典分为明用和暗用两大类,明用典故,就是直接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古诗文中的句子,如果不懂典故,读起来会有障碍;暗用典故,就是熔铸古诗文中的句子或者故事为自己诗文的内容,即使不懂典故,也能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但如果懂得背后的典故,会对诗歌有更深刻的理解。明用、暗用并无高下之分,用得好都能出彩。下面野狐举几个用典的出色例子。
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身无彩凤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直接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句子,表达自己和邂逅的宫女,虽只是一眼之缘,但爱得不能自拔。
金作屋,暗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典故;"车如流水马如龙",用李后主《忆江南》词句;"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用李商隐《无题》中诗句。这几个用典清楚地表达了女子的身份,即使宫女,那也是皇帝的女人,所以万念俱灭,痛苦不已。
这首词虽然用典很多,但以自己的情感来统摄,没有任何拼凑的感觉,难怪这首词很快在京城广为传唱,连皇帝都听到了。幸运的是,宋祁没有被砍头,皇帝竟然成全了他,把宫女赐给了他,这大概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用典吧。
最后两句完全来自于五代词人牛希济的《生查子》"……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生查子》词牌也因此有了《绿萝裙》的别名,足见影响之大。
这种用典和上面宋祁的情形相同,都是以情主之,情之所到,自然而然的需要这样的句子,既然前人已经有了,就直接用吧。如果你不知道这是前人的句子,感觉此处作者这几句真是恰到好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主题有多种说法,野狐赞同悼亡诗之说。中间两联用了:庄周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蓝田日暖四个典故,前两个很有名,不用解释。第三个典故:《博物志》记载,南海有鲛人,像鱼一样生活在海里,哭泣时眼泪会变为珍珠。第四个典故化用盛唐戴叔伦的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这个典故背后还有典故。"玉种蓝田,得徐氏之美妇",出自晋干宝《搜神记 卷十一》,此处不展开了。
四个典故都美丽凄迷幽怨伤感,这就是诗中所说的"此情",这到底是怎样的情感,对谁的情感?李商隐自己也说不清吧。李商隐常把仕途的失意、悼念亡妻、还有自己的其它爱情糅合在一起来写,这怎么可能说清。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情,要表达出来,这恐怕就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给力的四个典故。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就是最为真实和准确的感情,诗就是这样,因为感情有时会是这样。所以李商隐的《锦瑟》用典非常出色,也非常著名。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最爱用典的应当算是辛弃疾了,这首《贺新郎》中的划线句子都是用典,就不详解了,有兴趣自己可查。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等词,用典不比这首《贺新郎》少。
辛弃疾用典以气、以情贯之,典故如出机杼,没有任何生硬不协调的地方,可用典太多了,特点也就成了缺点,后世常有"掉书袋"之讥。
如果要说最会用典的诗人,野狐认为非苏轼莫属。苏轼是古今少有的最会读书人之一,书读通了,当然用典也就神了。苏轼在会试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杜撰尧与皋陶的典故,试后主考官欧阳修对之大为叹赏,这个佳话也成了有名的典故。
苏轼代表词《念奴娇 赤壁怀古》,下片用周瑜赤壁的历史典故,"小乔初嫁了"一句可谓极有味道,美人衬英雄,周瑜的"英姿勃发"形象一下更加鲜明了。可此时周瑜三十六岁,和小乔结婚十周年都过了呀,这就是苏轼用典高于别人的地方。诗情的真实常会不同与生活的真实,但只有到了通神的境地才能在两者之间游走自如,苏轼就是这样的神人。
当然,杜甫、李白、黄山谷、李清照等诗词大家,用典都是很神奇的,篇幅所限不能展开了。
清末官吏大多数都是遇事“多磕头少说话”,一味圆融谦恭。鉴于暮气日深的官场风气,肃顺秉承“整饬吏治,第一要事”的圣训,主张“乱世用重典”,以严刑峻法重整朝纲,并顺手剪除政敌,大树权威。其突出表现为戊午科场案中力主处斩大学士柏葰。
咸丰八年为戊午年,故发生于该年的顺天府乡试科场考官舞弊案,也被称为“戊午科场案”。十月初七日(1858年11月12日),御史孟传金上奏咸丰帝,指出此次乡试中有诸多舞弊行径,奏请立案审查。
其中就有个考中举人的人,叫平龄,发现他的试卷笔记不同,从而引起物议沸腾,请特行复试。这个平龄是满洲旗人,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唱个曲,曾以“票友”身份登台演戏。他不学无术,竟高中乡试第七名。于是,载垣,端华提审平龄,问到他中举之事,他竟支吾不清,不久后就死在狱中。
复查平龄的试卷,竟然发现他的试卷里面就连草稿都不完整,错别字也很多,还有被改动的痕迹。于是,咸丰帝下旨复勘全部试卷,发现“本年乡试主考、同考荒谬已极”,“应讯办查议者竟有五十本之多”。甚至有一试卷“讹字至三百余”竟得中试。
咸丰帝大怒,著令将主考官柏葰革职,副考官朱凤标、程庭桂解任听候查办。时任户部尚书的肃顺访踪查迹,案发不久就“于案外访出同考官浦安与新中试主事罗鸿绎交通关节”。继而查出柏葰门丁靳祥参与科场舞弊,柏葰难脱干系,并收受贽敬银十六两。
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公元1859年3月17日),载垣、端华、全庆和陈孚恩上奏案情,并拟报科场案内各官员罪名及处理方案,力请将柏葰“比照交通嘱托,贿买关节例,拟斩立决”。
案情虽明,但因牵扯到当朝一品大员大学士柏葰,遂使局面变得复杂起来,最后如何定案引起满朝关注。实际上,咸丰帝以“柏葰早正揆席,勤慎无咎,欲曲待之”,对其从轻发落。
而肃顺当殿力争,认为科举是“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柏葰罪不可宥,“非不足以儆在位”。“咸丰帝乃准其所请,将柏葰判处斩立决。”
同案犯官浦安、李鹤龄、罗鸿绎也被同时斩决。其他官员也一一处理。戊午科场案的处理体现了肃顺改革时弊的决心与魄力,但牵涉面太广,为列朝诸位所切齿。徐一士评论道:“肃顺……怨家甚多,尤以戊午科场大狱,佐文宗申国法以救积弊,锐行诛谴,深为朝列所切齿耳。”
柏葰与翁心存为学界泰斗,门生故吏遍天下,肃顺对他们的打击,使之失去士林之心。同治年间,许多人想要此案,慈禧太后未敢允从,称柏葰“谓为无罪,实有不能”,只是尚不至于“身罹重辟”。显属罪证确凿,不过量刑太重罢了。
谢邀!金钱